作者後記

作者後記 幾千年來,猶太人在聖典的文辭中尋求真理。但這個世紀的他們,目光投向了別處——千禧年政治、重返應許之地,以及一個小但具聲量的團體,劇場。 從神學層面開始討論史黛拉•阿德勒的表演課會很奇怪嗎?應該不會。若細讀這些課程中的最簡單層面,即可清楚看出史黛拉並不是在傳授什麼機械地在舞台上自我指導的表演方式。 史黛拉 •阿德勒對劇場有著崇高的想法。正如她持續強調的那樣,這是個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劇場理念。在她心中,劇場無疑是發現並傳遞眞理的媒介。她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劇場關乎思維想法。 爲了能匹配此種戲劇理念,配得上舞台,學生必須像一個準備成為神職人員的新手那樣投入(幸好少了自我犧牲的那部分)準備自己。 這或許可以拿來解釋為何她會偶爾對自己的學生如此嚴厲—她開的不是職校。她對「職業」的看法與「職訓」無關。這從任何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種更高的使命,她對那些來找她學習卻不認同她藝術的崇高觀念的人沒什麼耐心。 史黛拉•阿德勒對戲劇的理解受到三個人的影響——她的父親雅各.阿德勒,意第緒語劇場界的巨星之一;她的同事哈洛.克勒曼,群體劇場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後來成爲她的丈夫;康斯坦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首位了解現代戲劇的特定問題並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表演方法的俄籍演員。 她能對劇場的工作生活有深刻的了解都要感謝她的父親。他不僅是劇團中的明星,也是劇團經理。與父親共同生活讓她有許多學習劇場各個層面的機會。 就算她的父親只是個普通演員,她也可能有此種經歷,但他可是個偉大的演員。她喜歡對學生指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很清楚雅各比自己更早主演了托爾斯泰的劇作《活屍》。 她強調從自己有童年記憶開始,父親向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灌輸演員必不可少的行為與習慣,其中有幾個孩子也走上了劇場之路。事實上,阿德勒家族有四個孩子最終都以某種身分進入了戲劇界,影響並創造了重要的美國戲劇王朝。 儘管她與克勒曼的關係複雜又驚濤駭浪,但她從未忘記他身為一位對戲劇具深刻理解的教師對她的恩情。她知道他是個具遠見者,正是他近乎精神性地信仰著劇場力量,促成了群體劇場的誕生。在慘淡的大蕭條時期,對許多認為劇場或許能在美國生活中發揮比僅供消遣更強大作用的人來說,群體劇場是那照亮黑暗的指路明燈。 在溫蒂•史密斯(Wendy Smith)關於群體劇場的著作《眞實人生》(Real Life)中,她明確表示,克勒曼總是激發經常陷入困境的劇團成員靈感與使命感的那個人。加入此劇團讓史黛拉的收入減少,而本來相當活躍的商業演藝事業也因此縮限,即便如此她還是加入了劇團,因爲她也同樣擁有著克勒曼對戲劇劇場的願景。 參與群體劇場相關事務的許多人都是猶太人,這絕非偶然。這是他 們不再背負父輩信仰與其拯救世界的心願的一種實現方式。 而群體劇場帶來的最長遠影響是教育,似乎也並非偶然。劇團培養出不少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在其短暫而動蕩的生命中(劇團僅營運了十年)最具影響力的成果,是創造出戰後時期最受尊敬的一群表演教師: 李,史特拉斯堡、桑福,邁斯納’、羅伯特,李維斯’,當然還有史黛拉•阿德勒。 他們在釋義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技巧的過程時發生的激烈爭論,以及他們爲解釋戲劇文本而發展的表演技術,可與數千年來為聖經和塔木德中的棘手問題而爭論的長期產物等同視之。 如果時間早一個世紀,他們可能都成為聖賢,東歐各地具天賦的學生被送到他們面前學習上帝聖言之奧祕。他們對戲劇技巧和戲劇文學研究的認真程度和智慧,在在說明了戲劇就是他們熱情奉獻的主要目標。 至於第三個影響她的人,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史黛拉非常自豪,自己是所有傳授史式方法演技的教師中,唯一一位真正曾向史坦尼斯親身學習的人。 從與群體劇場合作開始,史黛拉就對史特拉斯堡、克勒曼和雪 莉.克勞福德(劇團創辦人之一)解讀史式表演的方式深感疑慮。 史黛拉與團員中的許多菜鳥不同,她在自己父母的劇團已有多年的舞台經驗,更能良好判斷史特拉斯堡的表演方法的實用(或不實用)價值。 真正遇見史坦尼斯之前,她無法知道史特拉斯堡是如何更動史式方法的原意的。她只知道她無法接受史特拉斯堡對幾乎毫無經驗的團員死板地傳授的內容。 她在巴黎見到史坦尼斯時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先生,我一直熱 愛著戲劇,但你出現之後護我變得很討厭它!」 史坦尼斯聽完,停頓片刻後堅持她必須來找他,才能扭轉她對他技巧的看法。接下來好幾個月裡,她每日隨師學習。深入了解後,她確定史特拉斯堡一直在群體劇場教的是他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史坦尼斯的方法。 兩方意見最分歧之處是情緒記憶,這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早期在思考何謂表演時形成的一個粗略構想。但隨著時間流變,此思維已轉化融人成其他論述。 對於史特拉斯堡來說,情感經驗的重現是獲員任務的核心。對於阿德勒來說—也是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來說(她強調)——想像力須主宰一切。演員的情感經驗與所扮演的角色經驗並不相同。智識和想像力引領演員進入角色的內在世界。阿德勒強調,表演是一種面向觀眾的外顯努力,自我參考是不夠的。 對於阿德勒來說,表演現於行動之中。她說,行動(action)能引起演員和觀眾的情緒。演員若了解自己所執行的行動本質,就是在幫助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角色行為。 強調「做/動」(doing)而不是「感覺」(feeling),使阿德勒方法更實用。她和史坦尼斯都斷言,要演員執行行動是合理的期望,期待演員喚起情緒是不合理的。 對「做/動」的強調亦具有一種舊約聖經之質地。摩西五經被視寫律法主義的基調,源於其「神絕不抽象」的堅信。神是個充滿生命力的人,提出了特定要求——你該這樣做,你不能那樣做。一個人對自身信仰的肯定除了透過祈精或冥想之外,還須藉由非常具體的行動,譬如放出自家部分未收劃的田地以便窮人收成,才是真正信仰的確認。 售約中有個禁合是「不得用羊乳烹煮小羊」。道個命令的內在意義是,人必須意識到所有生命都是神聖的。幾世紀以來的猶太拉比們不停爭論如何履行這條誠令。這爭論延伸出猶太人制定kosher(潔食,食物經特妹猶太淨化儀式後才能稱為kosher)的規定,只有完全阻斷肉和奶混合的可能,才能確保孩子水遠不會在自己母親的乳中沸騰。 行動具有深違的潛流動能以及行動本質具有深究價值的觀念,是阿德勒表演力法的基礎。意義上,她的教學是世俗版的猶太人之間的數千年釋義爭戰。她與後期成爲教師的群體劇場校友之間的教學爭執也是如此。 從史特拉斯堡和阿德勒的個性來看,史特拉斯堡更爲知名是很奇怪的事情。阿德勒非常戲劇化。她是一個美躍的女人,並總能盛大地裝扮、展示自己。作曲家理查,阿德勒回憶自己四十多歲時,史黛拉無論在哪裡都是最引人注目的,房裡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就算卓別林在場也一樣。 她贏得了社會極大的尊重。1970年代的馬龍,白蘭度可說是提倡把T恤和牛仔褲當做現代演員制服的發明者。但成爲她的學生之後,馬龍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出現,驚豔了記者。記者問他爲何如此隆重打扮,他說他剛和史黛拉 •阿德勒共進午餐。 奇怪的是,儘管她的公眾形象華麗吸睛,但史黛拉卻不太會自我推銷。1960年代中期,她和史特拉斯堡應邀前往莫斯科,參觀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工作。她回國後,邀請了自己學校的教師一同晚飯,分享旅程所學。而回國後的史特拉斯堡則舉辦了新聞發表會。 此書的淵源來自於史黛拉與掌聲書籍(Applause Books)的出版人楊葛蘭(Glenn Young)之關係。楊覺得兩人在晚餐與茶敘時討論易卜生、史特林堡和契訶夫戲劇讓彼此更深交融洽。 「我總對文本中的間隙、某些時刻、某些特質傾向特別有興趣。」楊回憶著:「對戲劇有特定興趣的人對她來說很有意思,不是在一般淺顯表面上而是深細到原子般的元素細節上。我們在這種極細微的了解與好奇程度上相當合拍。 我們的關係在我冒昧地提出我對她的表演書籍的意見時出現了重大 轉折點。我說,以她的名義出版的書值得更好的水準。 了解史黛拉的人都知道她思維之豐富、巴洛克式的華麗質感及能同時涉足多領域的傲氣。能知道劇場是歷史、哲學、經濟學、心理學、色彩與光線的交匯點的人,就是史黛拉•阿德勒。她思想品質崇高,極度精進,永遠強大雄壯。 她的性情有點闊氣。她也想護你能關氣奢華。她賦予你進入這種知識鬧奢的權利,而她那本已出版的書與她的特質则恰好相反。 那是一本著白平淡的、簡化又機械的書,其中所有冒險性和其熱情 都被耗盡和熄滅,所有明亮烈焰都被馴服。 我猜她周圍的人部告訴她他們很喜歡那本書。我可能是第一個跟她 說這不能代表她流傳後世的最好證明的人。 後來她叫我去她位於第五大道大都會博物館附近的住所。她帶我進了一個小房間,每面牆上都滿載著筆記本。她說:「親愛的,我的整個人生都在道小房間裡。我希望你花點時間在這裡,然後告訴我,我該拿我的人生怎麼辦。」 任何認識史黛拉的人都知道,她既可以非常靦腆,也可以像一本正 經的指揮官一樣命令要求。 […]

read more

sa

切勿對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感到陌生。扮演一個角色時,你必須找到自己與角色的共同點,但絕對非僅於此。這尤其顯現於我們即將探索的最後一個角色原型之中——農民階層。 從哪裡可以找到農民的形體?如果你知道去何處觀察的話,或許透過觀察就能找到部分。哪裡呢?自身的語言環境,或旅行中都可以。 但這裡有個了解農民的好方法,就是觀看勃魯蓋爾’的畫作《婚禮之舞〉2。 看著此作品的第一發現,必定是畫作散發出的絕對歡樂氛圍。這幅畫沒有給觀眾任何關於貧窮、被欺負或迫害的訊息。毫無任何緊繃的張力,人們自由、快樂並且無比樂觀。 他們的舞蹈毫不優雅卻非常歡樂,有種和諧與齊心一力感。他們知道如何以帶給彼此歡樂的方式齊聚一堂,那是現在的我們不再擁有的失落。 這就是「社群」的切實寫照。在這些農民的世界裡,沒有人須感受孤獨、被孤立或與眾不同。他們分享著一個共同的結構,將大家團結在一起。 要知道這不代表它就是個缺乏傳統習慣的世界。畫中無論男女都戴著帽子,這些帽子似乎沒有必須存在的實際需求,純粹是裝飾性的。我們都知道農民沒什麼錢——但他們的穿著仍然極具裝飾感。 他們顯然沒有那些貴族或中產階級的拘謹和形式,但也沒有任何邋遢或凌亂之處。雖然他們可能已盡已所能裝扮讓婚禮顯得更喜慶,但仍散發出若有必要,他可以直接從派對中離開,衝向主人替其服務的感覺。 你能從勃魯蓋爾畫出農民在乾草田裡幹活的作品中,全盤了解農民所做之事,資訊豐富幾近百科全書的程度。畫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之事,沒有任何門外漢混進來。他們被樹木圍繞著。他們擁有土地。他們擁有著能讓自己快樂的一切。 要扮演農民,必須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此生命類型中,以全然動物性的方式與生活連結——他的汙垢,他的性能量。農民有種大膽性,有種豐足感。農民的生活選擇是有限的—一吃、喝、睡、私通、跳舞。 性生活很棒。生活美好而無愧於心。 他與生命是身體上的關係。你必須以行動代表語言,不精緻也沒有細膩可言。人們面對死亡的態度並沒那樣懼怕。農民簡單、直接,有一種缺乏自我克制的自發、自然性。 但如果你說農民太粗魯以至於無法更深層理解事物,那你就錯了。讓我們來看另一幅佛萊明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十六世紀的希羅尼穆斯 •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作品〈賢士來朝〉3。請注意畫中場景設置——一個馬槽,這聽起來很優雅,其實它只不過是個穀倉。但整個場景會因為這樣就不那麼快樂嗎?一點也不。 盛盛之家周圍環繞着各種弄具,這在別的耶穌誕生的畫作中並未如此描繪,卻因此增加了親密之感。 你們要淨化自己的思想,不要認爲誰是「低下」的。農民與你不同,他穿著不同的衣服,他比較沒有錢,但他並不低下。事實上,多年來全世界的時裝界一直在模仿著農民的裝扮,因爲它們色彩繽紛,穿起來又舒適。一般人用衣服掩藏自我,而他們的穿著不爲掩飾而存在。農式衣裝的本質是豐盛蓬勃的。 為何農民常如此快樂的原因之一,是擁有著永不失去的土地,他的根深扎於此。這是農民所認知的宇宙眞理——人與土地緊密不分。 這裡指的是一個世紀之前的或甚至是今日的歐洲農民,當時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迪(Thomas Hardy)的戲劇《還鄉》(Return of theNative)中有個人物來自城市,這個城市人去鄉下時發現人可以享受生命,不用只是忍受生活。 但美國沒有這種東西。美國好像在歷史流變的過程中搞混了,困惑了,我們不再與任何事物有緊密關係。美國農民常到了為時已晚之際,才視自己的土地為可以開發並出售的東西。它是商品,而不是流傳永世的遺物。 農民之樂來自於土地提供的一切事物——植物、蔬菜、動物。你能從勃魯蓋爾的畫作中感覺到萬物一同生長,一起跳舞,有種充實感與開放感。地球從不隱藏,一切都攤在陽光下。人們對自我的身體認知有一種自由之感。 在歐洲的農民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建立家庭。在義大利的某些貧困區,任何孩子都屬於女性。如果有孩子走失或弄髒了,任何女人都會接納孩子,安撫洗淨之,再將孩子歸回原處。他們沒有區分「你的」或「我的」家人。是超越個人的,所有人都是一個龐大家庭的一份子。這是一種全然團結的體驗。 農民並未失去男女兩性的動物本質。動物不會說「我們找人介紹一下對象吧。」動物世界裡沒有「命中注定」一一人與人透過某種方式在 一起。拋棄關於命定的認知能讓你減輕很多負擔。 但這可不是說農民沒有心智思想,或生活沒有痛苦。要扮演農民,須準備好面對艱困,然後牙齒不要太完美,身體不能太嬌嫩。 一般人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保護自己避開各種危險元素。農民則與這些元素直接接觸。他與土地共享環境,總是與大自然爲伍—雲、雨、泥、陽光。他不用教學手冊來搞懂性是怎麼一回事,他所享受的性愛就像動物一樣自然交配,具有春天和歡樂的質感。 再強調一次,農民並不是低下階層。其生活方式雖與我們不同,但毫不遜色。地主分給他們土地,有居住的地方,不用擔心貸款,不屬於工會,不是水管工人,不懂時薪制。他們會思考的是份內工作。 他們在土地上過得很舒服。他們不是懶鬼,不是流浪漢,也不窮!他們接受生與死是人的一部分,也是大地的一部分。他們接受大地。扮演農民時你會忘記什麼是骯髒。對他來說,那是土壤,不是汙塵,你必須懂得兩者之差異。農民身上總會帶著土地的某一部分。你必須保持心胸開放。 要了解農民有個很好的練習:挖馬鈴薯。首先必須創造環境—土壞是溼的還是乾的?忘記自己的拘謹和約束,合理化自己的身體,讓身上的每一部分都與大地連結。 之前所討論到關於貴族的內容也適用於農民身上。你的穿著影響你成爲的人。農民穿著木製鞋和結實靴子。可以參考梵谷的農靴畫作。這是個物盡其用,無可丟棄之物的世界。一切都有其價值,沒有舊物或腐爛品。男人穿著這些靴子直至破損。如同圍裙屬於女僕的一部分一樣,農民是勞工階級的一部分。 在塑造角色時,你可以利用自己。主演奧尼爾戲劇《安娜•克莉斯蒂》的女演員,無須變成妓女才能理解她的角色。她身為演員或許知道遵守合約規則是什麼意思。妓女是專業人士,對自己的工作有超然的疏離態度。她是去賺錢的,這樣的她身上必定有某種冷醋無情的面向。 履行合約時,她不會賣掉整個商店(自己)。她只給了合約上同意過的內容。 不過你對角色的理解必須超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馬龍•白蘭度在田納西•威廉斯的戲劇《慾望街車》中飾演史丹利•科瓦斯基時,他用梵谷畫的農靴來幫助自己理解角色。他把科瓦斯基視為一個來到城市的農民,因城市而破碎。「很好,馬龍。」我跟他說,「但你要如何變得可行動?你如何表現出他的破碎?」 我們目前一直在探討的農民階級是鄉村的。勞工階級也有一種傳統,是城市化的。美國的勞工階級經歷了許多變換階段,但是生活於其中的人是無法客觀理解的。 在美國我們無法談論當代的勞工階級,因爲它最純粹的形式已經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必須追溯的是,在勞工階級的精神被工會主義變成商品業務之前的歷史。 在現代城市和高樓大廈出現之前,美國勞工階級源自於歐洲的農民階級和鄉村中小農場的工人。他們是回歸土地的那個階級。他們的歸屬即土地,而土地後來變成了城市。 這堂課建基於在大地上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上。如果不探討這片土地上的遊戲與音樂,就不可能想像得到這個歷史悠久的勞工社區團體。勞工階級者常演奏的樂器是口琴或吉他。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也開始適應起其他的樂器和遊戲。 做工的人來自於土地及其工作的社區。工人有一種力量和自我意識感。他自尊自重地說:「我會工作到死為止!」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彎不曲,沒有破碎。 他行動自如,從容不迫。他不是懶鬼也不是流浪漢。他佳在自己的木屋裡,自己的土地上,土地四周有圍籬。他過著一個人於環境中所能過的最好生活方式。無論要修理的是重大機械還是木犁,他都會面對並處理。他做好份內工作,好好做著誠實的好人。 今日的美國工人不能稱之為勞工階級。這個階級本是個傳統,由父親傳承給下一代。現在無法同日而語。 階級區分,在其他歷史時期是絕對不得妥協的。現在的這個時代,人沒有社會抱負,而所有階級都被民主化了。這不代表階級的消弭,只是更難見到明顯階級和區別。但清楚看見並分析級別差異是你演員工作的一部分。 你必須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階級。我們是民主國家,我們有的階級是金錢階級和上層金錢階級。我們還有底層金錢階級。但我們沒有所謂的勞工階級。我家大樓的守衛在紐約最好的地段擁有三間房產,他的新車總是直接停在大樓前。這是個替我看守大樓的警衛喔,我可沒有三間房子。這當然不是說沒有窮的大樓守衛,只是現在的階級不再絕對了。 它們是流動的,有彈性的。 當你在工作田納西,威廉斯的劇本時,以上所談的區別都必須被深刻了解。此外,你還必須了解美國南方文化。南方建立之時像建立希臘那般,自成一格。它有自己的貴族氣質、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生活方式。南方的男女,行為與你們大相徑庭一億倍,思維方式不同,行為方式不同,對思維想法的理解也不同。這些都與你們的教育或生活毫無關聯。但是田納西的劇本在全世界不停上演。我聽說去年光是莫斯科就演了七部他的戲劇作品。 在南方有階級的混合,以及誠如大家所知——棉花工業,那表示數百萬個黑人在棉花田裡工作。大部分的活動都在此發生,尤其是那些很戲劇性的事件。 在1700年時你若有一美元,你可以買到半畝地。事實上,首批抵達南方的移民,每人都配得了五十英畝地—每個陌生人都有。那時美國是個很大的國家,擁有很多土地,卻無事可做。如果看地圖,你會覺得南方好像整個世界般那樣地廣大。 這對從勞工到貴族的所有階級來說都很艱難。南方也是當時英國人遣送罪犯之處。所以從一開始貴族和罪犯同時抵達,罪犯靠自己努力逐步爬升,兩者都於此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從一個有奴隸與業主制度的文化中長大,與你現在所知的文化截然不同。有些人擁有像法國國王的家園一樣富麗堂皇的棉花種植園地。這種特有的南方富麗堂皇的品質,是北方人從未觸及過的,但這正是他們當時想要的,也建造實現了的品味。 下一階段要談到美國內戰時期。我們現在都認為那是場精彩的戰爭,因為北方獲勝了並解放了奴隸。這是很浪漫的想法。在南方長大的田納西,了解到那是「重建」時期。對於南方重建來說,北方佬打仗是爲了獲取南方的棉花田,然後生產棉花賺錢。北方想要南方的錢,剝創黑人獲利,他們是基於這個原則去打仗的。北方佬想把南方打造成屬於北方的另一個大型工業。 南方當時沒有被北方打敗的感覺,沒有打了敗仗的表現。在田納 西•威廉斯的戲劇中,你能感受到那無法征服的南方本質。 我曾受邀去北卡羅萊納大學擔任獨幕劇演出比賽的評審。我每天晚上都會看到三齣獨幕劇,我大爲震驚。這是不久之前而已,但每齣戲都與內戰和南方有關,而且在所有戲裡南方都贏了。而每齣戲的英雄主角都是軍人。 […]

read more

Drama Camp 2016

日期︰2016年6月9日(四)至11日(六) 地點︰西貢北潭涌度假營 導師︰鄧國洪 Alan 日程: 9/6 (四) 14:30 集合 15:00 check in 2 x 10人房 (Total: 23人) 15:00–18:00 Session 1 地點: 6F2 大房 18:00-19:00 晚膳 (camp飯) 19:00–22:00 Session 2 地點: 4F2 細房 劇本分享 / 賞劇 / 討論

read more

賞劇 – Closer

紐約戲劇評人協會最佳外國戲劇獎 英國奧利維爾最佳戲劇獎 倫敦劇評人最佳戲劇獎 倫敦標準晚報最佳喜劇獎 劇情描述四個男女,在四年半內發生的戀情,情節精密及錯綜復雜。訃聞作家丹在一宗交通意外中邂逅了脫衣舞孃愛麗絲。十八個月後,他們成為一對愛侶,丹受到愛麗絲的啟發而寫了一本小說。於拍攝他的小說封套時,丹結識了攝影師安娜並對她展開追求。儘管他們相互吸引,但安娜卻拒絕與丹作出進一步交往。皮膚科醫生拉里在互聯網上聊天室裡與丹「巧遇」。丹被安娜迷住心竅,於是假冒她的身份,並與拉里在網絡聊天室和互相挑逗。第二天,他們相約在水族館見面。拉里依約前來,真正的安娜也同時巧合地出現。一系列情感交織和移情別戀的場面就此開展,兩男兩女彼此努力尋找親密關係,但似乎無法靠近。 此作品曾改編成電影,由娜塔莉‧波曼,裘德‧洛,克里夫‧歐文和朱莉亞‧羅勃茲主演。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上環文娛中心8樓) 2018-03-10 ~ 03-11 , 03-13 ~ 03-14 , 03-16 ~ 03-18 ( 7:30 PM ) 2018-03-11 , 03-17 ( 2:30 PM ) HKD 290 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65966823676208/ 賞劇後會安排劇本研讀  截止報名日期:2018年2月26日中午12:00

read more

Drama Lab 團拜 2018

傾吓近期電影、未來Darma Lab 活動、英國之旅、唱k、打Switch、開枱、邊爐… 日期 2018年2月23日(五) 時間 1930-2230 費用 邊爐食物、飲品 地點 葵芳葵豐街DLS    

read more

賞劇 - 礦井下的彩虹 The Pitmen Painters

英國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 最佳劇本放下鐵鏟,執起畫筆; 煤礦工人的藝術與人生,引發地動山搖﹗劇本改編自真人真事。 一班礦工工餘參加了一個興趣班學習如何欣賞藝術,導師從文藝復興開始說起,但卻引不起他們的興趣。結果他們放下鐵鏟,嘗試拿起畫筆開始創作,反為世界藝壇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Lee Hall (李・荷爾) 是當代英國著名電影及舞台劇編劇,其代表作《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及近年的《戰馬》War Horse均大獲好評。2008年憑《礦井下的彩虹》The Pitmen Painters在英國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中獲最佳劇本。 「具啟發性的重要新作……喜劇味道和深遠涵意,共冶一爐﹗」《觀察家報》Observer 「非常感動﹗……一齣滋潤心靈的作品。」《衛報》Guardian 編劇:Lee Hall (李・荷爾) 翻譯:胡海輝 導演:余振球 演員:陳健豪、鄭嘉俊、馮祿德、薛海暉、嚴鉅乾、杜雋饒、廖淑芬、廖浩嵐、郭穎東 佈景設計:王梓駿 燈光設計:黃宇恆 音響設計:劉穎途 服裝設計:張瑋師 聯合監製:張可堅、黃懿雯 平面設計:李俊良 9-10.3.2018 (星期五至六) 7:45pm 10-11.3.2018 (星期六至日) 2:45pm 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260, $220, $140 Drama Lab 友2月2日或之前報名八折,之後九折 3月11日之演出為通達專場,設有視形傳譯服務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3月9日晚賞劇後有debrief,與Lab友討論劇本訊息及分析

read more

第46屆香港藝術節團購

Lab友集體訂購香港藝術節2018戲票,全部有八五折,請在comment填上劇目、日期、時間、票價、數量、姓名 截止訂購日期︰2017年10月31日 《中庸之幸福學堂》 2018年3月16, 17, 18, 22, 23, 24, 25日 新銳舞台系列, 華文劇場 七指雜技團及哥本哈根共和國劇團 《博希的奇幻旅程》2018年3月9, 10, 11日 馬戲 / 雜耍 倫敦巡迴劇團及愛丁堡皇家蘭心劇院 《祈願女之歌》2018年3月22, 23, 24, 25日 英語劇場, 音樂劇場, 亞洲獨家演出 西班牙之風古樂團 《重拾失落在美洲的西班牙瑰寶》2018年3月16日 巴羅克, 室樂, 早期音樂, 器樂, 聲樂 美國芭蕾舞劇院 《芭蕾小忌廉》2018年3月22, 23, 24, 25日 芭蕾舞, 親子, 亞洲獨家演出 亞太舞蹈平台﹝第十屆﹞2018年2月23, 24日2018年3月13, 14, 16, 17日 當代舞蹈 巴‧羅克樂團 《聲音之旅》2018年3月1日 巴羅克, 早期音樂, 器樂, 管弦樂, 小提琴 […]

read more

賞劇 - 羅生門

埋藏真我 摧毀真相 世界只剩下軟弱 羅生門前,公堂之上,一樁命案,三名事主,一名證人,表述四個截然不同的「真相」。為埋藏「真相」背後的真我,他們不得不為軟弱披上盔甲,展開一場謊言的角力。 《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兩篇短篇小說《羅生門》及《竹林中》。美國編劇Fay Kanin及Michael Kanin於1959年改編成舞台劇版本,曾於百老匯上演,更獲提名東尼獎三大獎項。導演黃龍斌將利用形體語言刻劃角色的內心角力,利用舞台美學、人體剪影及鼓樂呈現人心的軟弱。 戰場,原來不在竹林之中、武鬥之間,而在紛亂的人心。 原著 芥川龍之介 改編 Fay Kanin and Michael Kanin 翻譯 張可堅 導演 黃龍斌*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是次製作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和時間: 30, 31/3 & 4-7/4/2018 8pm 31/3 & 1^, 7, 8/4/2018 3pm ^此場為通達專場,設粵語口述影像 $280, $180 Drama Lab 友5月20日前報名七折,之後八折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適合6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中英劇團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之權利

read more
Showing all 19 results